一千次绝望,一千零一次重新开始。
母亲瓦莲金娜回国前,黎远康洽购了各种中国特产,礼物装了十几个旅行包,其中就包含茉莉花茶。
20世纪60年代,中苏反目。看着与妻子相见无望,黎远康的父亲再婚了。此时,黎远康正在后辈学校上学。
2010年,在央视和俄罗斯国家电视台的帮助下,黎远康终于再次见到了妈妈此时, 视频:河南男子与俄罗斯母亲分辨半世纪后重聚 起源:CCTV1套 他已白发苍苍
【序】
那一段时间,是黎远康最开心的日子。走过大超市,他让妈妈看里面目不暇接的商品。走过楼下的面包房,他说:“妈妈,这家面包房就是给你开的,你想吃什么只管说!”
实在就在黎远康寻找母亲的同时,母亲也在一直寻找孩子。瓦莲金娜和女儿把资料寄到了俄罗斯国家电视台的《等着我》栏目组。栏目组的工作人员偶尔发明,黎远康的资料与该栏目组保存的一份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寻亲资料高度吻合。
(作者:西蒙诺夫写于苏联卫国战争初期)
那不等下去的人不会懂得――
谁料,中苏关联由“交好”转为“交恶”,这一别,对黎远康的父母而言,竟是生逝世之别,之于他们母子,居然会相隔半个世纪。
悄悄地我想你了
2010年8月23日,黎远康把母亲接到了北京。一个星期的时间,黎远康的妻子领着白叟转遍了北京的各个景点。长城上老人看到一个大匾:不到长城非英雄。旁边的俄罗斯友人问老妈妈这话用俄语怎么讲。老人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儿,突然蹦出一句话:“这上面的意思就是到了长城不登上顶就是大坏蛋!”
黎远康说,爸爸的亲人都在成都,他又是个特别孝敬的人,每个月发了工资都要给奶奶寄钱,当然不可能跟妈妈一起去苏联。
天之大
生离与死别,哪个更苦楚?黎远康感到,还是生离。
这张老旧的底片后来又洗了七八次。每次都洗七八张,黎远康认当真真地写好信,托人带过去。可每次都没有一点音信。
黎远康没想到,在自己60多岁的时候,老天又把6岁时夺走的东西全体还给了他。
黎远康想要10副刀叉,妈妈和姐姐到洛阳家里的时候可以用。
自今年5月起,央视俄语国际频道同俄罗斯同行开始了艰苦的寻亲之路,脚印遍布中、俄30多个城市和城市。终极,以诗歌《等着我吧》为背景的节目――《等着我》,精心筛选出6个故事,分别代表了人类情感的不同侧面,有亲情的苦苦思念,有友谊的纯挚牵挂,有爱情的坚贞持守,更有大舍大爱的高贵情怀。环节牢牢相扣,异国连线响应,一波波的豪情涌动让情绪的热潮扑面而来。
为解决食粮重大不足的问题,苏联在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等地域投资开垦大面积荒地。因为劳动力资源匮乏,苏联将眼光投向其最大的海外外侨群体――中国苏侨。
而这50米,他和妈妈却走了55年。
他们口口声声地说――
纵然爱子和慈母以为――
妈妈月亮之下
离别虽半步等于天边
吻你们。
只由于同别人不一样,
然而,历史的风波在变幻,一旦碰到阳光和水,它就会生根发芽,顺风见长。
“我跟爸爸说了我的主意。已经说不出话来的他噙着泪,一直在拍板。那一刻,我就起誓,无论如何,也得找到妈妈。”
作词:陈涛
9月1日,瓦莲金娜和女儿来到洛阳。为了母亲和姐姐的到来,黎远康忙活了整整三天。床上是新的被单、床罩,茶多少上是台湾的生果山竹、莲雾。冰箱里是妈妈最爱吃的面包、牛奶和红茶……即便这样,黎远康还在一直问女儿:“快帮我想想,还缺啥奶奶爱好的?”
这一事件的背景是:长达四年的卫国战役,使苏联遭遇了重创,夺去了苏联2000多万人口,他们中大多数是青丁壮。因而,战斗停止后,苏联劳能源资源极度匮乏,这与其沉重而艰难的战后重建工作产生了抵触。
“就像电脑里的硬盘,我的记忆只能滞留在1955年我们分离的时候。究竟55年过去了,母亲当前什么样子,他们生活如何,我不得而知。”
12月18日晚,中俄跨国寻亲大型公益节目――《等着我》,经中国中心电视台综合频道、俄语国际频道与俄罗斯国家电视台第一频道结合打造,在央视一套盛大推出。
勾起你的哀伤满怀,
唯有你的爱是完善无瑕
幸福生于会痛的心坎
思念是一种病,心病。在特殊的历史时代,甚至压抑到不能也不敢说出来。
可母亲毕竟是母亲,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没有人舍得随意废弃。“妈妈还是带走了我和姐姐。先是坐绿皮车,后来是闷罐车,这样一直到了满洲里。”
一段以分别告终的跨国情缘
有了你我才有家
黎远康一家的寻亲遭受,与这个时代的变更密不可分。
等到那大雪纷飞,
演唱:毛阿敏
只是你要苦苦地等待,
妈妈你的怀抱
1982年,黎远康的爸爸得了淋巴瘤。看着在病床上一日不如一日的爸爸,黎远康突然意识到,如果找不到妈妈和姐姐,那将是他和爸爸终生的遗憾。
黎远康至今记得,东北的那间小宿舍里,妈妈准备的面包、牛奶和烤肠。“当时家四周有养奶牛的俄罗斯人,他们的牛奶熬好了,上面的奶油厚厚一层,可香了。”
每个特别的时刻,他都想妈妈
看着眼前的白发老人,恍若隔世
1972年,黎远康结婚了。1973年,他抱着第一个孩子,掉了泪。“妈妈要是看见自己孙子,不知多开心。”
花絮2
“55年来,我家一直给妈妈留把椅子,这椅子是我给母亲准备的,逢年过节,全家团圆,在一块吃饭照相的时候,我如许盼望,突然有一天,母亲忽然呈现在这里,她就坐在这把椅子上。”
不要祝愿那些人安全:
一场未曾预感到的长远分离
黎远康的思念,就经历了这样从压抑到暴发的过程。
所有的感情都是这样,越压制越浓郁。“特殊是在人生每个最主要的时刻。”
思念何必泪眼
记得你居心传话
千万不要同他们一起,
“人生的三个节点,会特别惦念母亲――孩子时、成年后、暮年。”
咱们已经做好招待你们的预备,我在北京的同窗,已在冰箱里筹备了好多好吃的货色,等候你的到来。
我已不在世间,
敬爱的弟弟,
死神一次次被我挫败!
心爱的姐姐:
黎远康没想到,他原认为一个礼拜就能见面的妈妈,55年后才再次出现。而他的父亲和母亲,这对浊世里联合的夫妻,一直到死,都未能重逢。
来中国最好带人民币。北京到洛阳大略需要八九个小时,车票30美元左右。我的家就是你的家,我的钱就是你的钱,不要斟酌钱的事儿。
在阿拉木图住了几天,黎远康要回中国了。
紧走几步,抱着妈妈的腿,黎远康情不自禁地跪了下来。他在妈妈耳边低语:“妈妈,我终于找到你了!”
黎远康和母亲、姐姐在满洲里租了间民房,住了一个礼拜。父亲赶到了满洲里,跟母亲磋商。
“1988年中苏关系解冻,从那时开始,只有有人去苏联,我都要让人给当地红十字会带封信。”信里面夹着的,还有那张发黄的合影。
妈妈果然为黎远康挑了刀叉,“不外是三层,136副”。
就让那未曾等待我的人
他们,开始向官方写信,表白寻亲的欲望;他们,开始借助国与国之间的职员流动,漫无目标地捎信寻亲;他们,开始借助互联网和电视台,全世界寻找挂念半个多世纪的亲人……
《等着我吧》
“亲人去了,我也难过。但我知道他就在此岸,宁静地等我,几十年后会与他相聚。生离则不同,活着的每一天,我都不知道她在哪里,她过得好不好。每一分,每一秒,这样的思念才最煎熬。”
1956年秋天,黎怀钰到苏联援建内地156个重点名目之一――洛阳矿山机器厂(现为中信重工)工作。黎远康也跟爸爸来到了洛阳。“我们在洛阳没亲人。没人带我,爸爸就把我带到厂里。”工人们会晤就逗他:“喂,你这个‘小苏联’又来了!”
有人说。五十岁的时候,我们已经看到了人生的底色。该经历的,该有的,都尝试过了。
当时恰是国家的第一个五年打算时期。
往昔的所有,一股脑儿抛开。
1963年,黎远康高中毕业。“赶上了文明大革命,停课闹革命。1968年洛阳矿山机器厂招工,我进厂当了一名工人。”
有天深夜醒来,黎远康看到爸爸在纳鞋底。“我脚上的鞋破了,他想自己给我做一双。”看着爸爸抬头纳鞋底的身影,黎远康心想:如果那是妈妈该多好!
采访黎远康时,他泡了一杯茉莉花茶。
2009年12月31日,黎远康在俄罗斯国家电视台的辅助下,来到了妈妈与姐姐生涯的处所――阿拉木图。“我们到的时候是清晨五六点。早上妈妈简直没休息就给我做了早餐。”时隔半个多世纪,坐在餐厅里吃着妈妈烤的面包、红肠,还有妈妈自酿的苹果酒,“童年时的感到又回来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中苏关系逐渐恢复畸形,黎远康与母亲的寻亲愿望,终于从石缝中挤出。
现在,给妈妈打电话和发邮件成了黎远康最幸福的事。
大人们的疼痛,小孩子是不知道的。那时候,黎远康还是天天跟姐姐到院子里玩。多少年后,黎远康想起隔着玻璃窗争执的父母,还会黯然泪下。
时代造就的不幸又被另一个时代填补
悄悄淌在血里的牵挂
黎远康没想到,在自己60多岁的时候,老天又把6岁时夺走的东西全部还给了他。
等着我吧――我会回来的,
算了吧,等下去也是枉然!
等着我吧我会回来的
黎远康的妻子还流露:“他说,之所以找妈妈,是想让妈妈看到,自己的儿子,在中国过着一个正凡人一般幸福的日子。妈妈在那边也很好,我们不必再相互牵挂,这就好了。”
你好!昨天给你写的信收到了吗?今天我已获得了去中国的签证,我当初已经可能到中国去了,我们很快就会面面。你能不能帮我买火车票,到北京后就把钱还给你。
纵然朋友们等得厌倦,
等到那死神,也一次次被我挫败!
不再有家书传来,
在那个中苏关系还算过得去的年代,黎远康的父亲黎怀钰意识了在中国工作的苏联女孩瓦莲金娜,坠入爱河。
黎远康语录
等到那遥远的他乡
妈妈的眼泪和呢喃就在黎远康的耳边,一遍一遍:“孩子,我也一直在找你,在找你啊……”
最终的分别还是来了。站台上,爸爸牵着黎远康的手要回沈阳,妈妈牵着姐姐的手要回苏联。看着流泪的妈妈,黎远康扭头喊道:“妈妈、姐姐,你们都不要哭。我和爸爸过一个礼拜就回来找你们!”
记者手记
12月27日下战书,黎远康和儿子黎明分赴俄罗斯国家电视台和央视演播厅现场。看到屏幕上的黎明,已经80岁高龄的瓦莲金娜颤巍巍地问:“孩子,你爸爸在哪里?”
等到一起等待的人
从那年开始,黎远康开始了寻母之路。
2007年冬天,黎远康得悉本人老师的儿子张飞,在华为公司莫斯科分公司上班,就托老师带了资料从前,在网站上发了。“后来他又把我的材料送到了俄罗斯国度电视台的大型公益寻亲栏目《等着我》。”
有观众给河南商报发来短信,请予以关注,“我又看了两遍,泪流满面,乌烟瘴气。这样的家庭生死告别,只有在特别的历史背景下才干发生。”
――献给B・C
忙着举起酒盏。
见到母亲和姐姐,黎远康已称心如意――“知道母亲和姐姐身材健康,生活得很好,也让他们不要记挂我,这就好了。”
所幸的是,暗斗时代宣布结束,一个“和平与发展”的年代匆匆走来。
等到那愁煞人的阴雨
妈妈和姐姐送了几十公斤重的刀叉作礼物
“妈妈就是这么一个风趣幽默的老太太!”黎远康说。
你们的阿拉(黎远礼)
童年时的感觉又回来了
和他相依为命的,只有妈妈和姐姐。
让他的笑像极了妈妈
55年前,时期培养的可怜,终于又被另一个时代补充。
“我脑海里一直还是55年前照片上妈妈的样子。”看着面前的白发老人,黎远康有恍若隔世之感,“旁边的主持人对妈妈和我说,这是真的,这是真的!”
妈妈月光之下
你可要等下去啊!
在那个人人自危的年代,谁有海外关系就有可能会被当成间谍,“怎么去找?就是思念也只能偷偷放在心里。”
我给你写这些,你清楚吗?
妈妈,对黎远康来说,成了梦里的回忆。
亏了你的苦苦等待,
爱长长长过天年
为打字方便,他在电脑键盘上贴上了俄文字母。
淡淡的茉莉花香,在房间里洋溢,黎远康的脸上,满是幸福的表情。
我毕生爱的襁褓
在母亲面前,他又变成了那个最俏皮的孩子。
“儿时的我,每当看到别的孩子摔倒,母亲将他扶起来,拍拍身上的土,把他抱在怀里,我想那个孩子要是我该多好啊。我感觉这就是幸福。我盼望母爱的庇护。”
等到别人
这年的12月25日,在央视俄语频道和俄罗斯国家电视台大型寻亲栏目《等着我》的赞助下,黎远康来到了莫斯科。“登上飞机的那一刻,我突然有种强烈的预见。担忧妈妈万一不在了,姐姐也确定能找到。”
我是怎么虎口余生的,
阔别妈妈的“小苏联”
“他巴不得把所有的好东西都装进包里。”黎远康的老伴说。
说我幸运――觉得意外!
天之大
有你晒过的衣服滋味
等到那酷暑难挨,
黎远康背着这些几十公斤重的刀叉上了飞机。
前段时间,我们这里下很大雨,房子都进水了。这几天,我们这里气温逐步回落,温度在24至27摄氏度。
灰心丧气――都已疲倦。
这样预料之外的合浦还珠,真的是一种大惊喜。
爱你们的鲍里斯(黎远康) 尽管再见时,母子都已两鬓花白,但梦寐以求了半个多世纪的亲人,毕竟重逢了。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黎远康阅历过生生的告别。就在他6岁那年。
节目播出后,来自河南洛阳的黎远康异国寻亲的故事,深深感动了亿万观众。当《天之大》的歌声音起,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母亲面前长跪不起时,令无数人潸然落泪。
从死神手中,是你把我救命出来。
“底片真的太旧了。”黎远康的妻子张建华回想说。“1985年,照相馆的师傅说底片都发黄了,可能洗不出来。我说没事,你只管洗吧。”
作为混血儿,黎远康天然成为同学们讥笑的对象。每次受了损害回家,黎远康都会拿出妈妈走前与他和姐姐拍的合影,流泪。“跟妈妈说着话,我就会安静下来。”
前几日,央视寄来了录好的碟子,黎远康躲在书房里,看一遍哭一遍。
网络的神奇就此施展。2009年,中央电视台俄语频道开播,“他们留神到了那个网页,从那时开始,陆续有人和我接洽。”
花絮1
其实,在另一个国家,母亲瓦莲金娜又何尝不思念远方的儿子?但这份亲情与怀念,却不得不临时埋藏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黎怀钰和妻子一起去东北,和良多苏侨一起,为新中国建设奉献自己的力气。
我到中国,是带美元好,还是带国民币呢?从北京到洛阳须要多长时光?票价是多少?
河南商报记者焦素芳 肖风伟/文 杨东华/图
在炉火旁围坐,
看法不一致,只有商量孩子怎么办。“爸爸妈妈都是很民主开明的人,有天吃完晚饭,就问我们到底跟谁走。姐姐抉择跟妈妈,我认为爸爸很可怜,就说那我跟爸爸吧。妈妈批准了,爸爸释怀地回了沈阳。”
啜饮苦酒,把亡魂追荐……
黎远康的父亲黎怀钰,13岁时在一家兵工厂当学徒,后来到了成都双流机场做机械师。后来为了营生,黎怀钰到了新疆,认识了当时在病院当护士的苏联姑娘瓦莲金娜。坠入情网的他们结为夫妻,1947年大女儿黎远礼诞生。第二年的尾月二十三,黎远康呱呱坠地。
对于年过六旬的黎远康来说,礼品再多,也无奈抒发对母亲的爱,然而,面对注定要天各一方的他们,这或者又是他最好的尽孝方法。
新中国成破,黎怀钰和妻子响应国家号令,带着一双儿女来到东北。黎怀钰去了沈阳矿山机械厂,妻子瓦莲金娜则去了长春,在一家中学当老师。
黎远康的爸爸回到家,看到家里没有一个人,就给侨办打了电话,侨办打电话到了满洲里。在那个小站上,一家三口被拦了下来。
后来,黎远康才晓得,节目开播前,自己所待的房间,与妈妈所在的演播厅只有不到50米的间隔。
天之大
在黎远康的记忆里,在沈阳上班的爸爸工作特别忙。“也没有节假日,只有春节的时候,才能够见到他。”
天之涯
期待,哪怕等得愿望都没了,还要等待,等待奇迹涌现。
“后来妈妈和姐姐来洛阳,用的就是这些刀叉。”黎远康很开心肠说。
拂晓说:“他现在就在莫斯科。”
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
那天早上,他们去了邻近一个市场。
1955年2月1日,苏联向中国外交部通报了苏方撤侨的大抵计划,寓居在中国多年的11万余名苏侨被分两次群体撤回苏联。
只有你和我两个人明确――
一千次扫兴,一千零一次从新开端。
如果说《金婚》上演的是一对夫妻的恋情史,《大宅门》演出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史,那么,黎远康的故事,则是大时代的滚滚浪潮里,一个家庭半个世纪的亲情史。
老人一下子停住了。黎远康就在此刻走进了演播室。
1955年,黎远康的中国爸爸和苏联妈妈离开了6岁的他,还以为这次分别只是一个礼拜
不再把亲人渴望,
你好,来信已收到。
“55年来,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我的母亲。这是人情世故。”
黎远康的母亲瓦莲金娜就是这批苏侨中的一员。
奇观,不是每个人都能等到,然而,黎远康母子等到了。
等着我吧――我会回来的,
唯有你的爱我交给了他
瓦莲金娜的亲人都在苏联。也许是思念父母姐妹,兴许是因为和丈夫长期分居两地。1955年,瓦莲金娜提出要回苏联。
为发邮件便利,键盘上贴俄文字母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中苏“混血儿”的身份,让黎远康不敢说母亲是苏联人,那份对母亲的思念,只有深深扎根于心里。
你现在是在工作,仍是在休息?假如收到来信,请回复。
你擅长苦苦地等待。
留言列表